引用︰南韓東亞日報 MAY 13, 2008 08:31 金影植 |
近日,熱帶風暴“納爾吉斯”席捲緬甸。而緬甸政府為了維護政權,限制國際社會向10萬名犧牲者以及150余萬名災民給予的援助。這一現象向國際社會揭示了軍事獨裁政權的非人道性。
12日,美國日刊《波士頓環球報》根據政治專家的評論報導:“自然災害對於政治具有巨大的影響力,災後重建過程中有可能出現政治局勢的變動。”
▽導致政局變動的自然災害
2004年12月席捲東南亞的地震海溢(津波)就曾導致緬甸鄰國的政局發生變動。
當時,印尼有12萬人口死亡,11萬以上人口失蹤。嚴重受災地區愛拓奇是伊斯蘭民族分裂主義者的根據地。因為津波,叛軍的根據地被銷毀,再加上外部救災團體湧進來,叛軍只好與政府軍進行和平協商。這給愛拓奇帶來了和平,叛軍領導者通過去年的自由競選,走上了政治舞臺。
斯里蘭卡政府與“猛虎”叛軍曾經攜手修復津波造成的損失,但去年內戰重演,斯里蘭卡又回到了往日的狀態。
土耳其與希臘曾是宿敵。1999年,土耳其港口城市伊茲密爾受到強烈地震的襲擊,4萬5千多人死亡。希臘向土耳其伸出援助之手,借此,兩國間緊張的局勢得到了緩解。
自然災害還影響著國內政局的變化。自然災害引發後,不當的口號→引起對政權的不滿→憤怒的國民要求更換政權。
研究自然災害與改革的關係的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馬克•費靈和凱薩琳•迭爾教授在《波士頓環球報》中指出:“越是政局不安的國家,自然災害帶來的變化將越大。”1970年,巴基斯坦東部發生大型熱帶風暴以後,憤怒的示威隊伍最終建立了孟加拉。
▽此次災害是否會導致緬甸軍政告終
有人預測國際社會期待著緬甸政府進行政權交替。
據 《國際先驅論壇報》報導:“緬甸國民因這次的熱帶風暴以及軍部強行實行的新憲法草案全民公決而公然表示不滿”。 《星期日蘇格蘭報》於10日報導“國際輿論把這次事件看作終結緬甸軍政的機會”。美國對外援助機關國際開發處前處長安德羅•納斯奧斯則在最近的《華爾街日 報》寄稿主張“進攻緬甸也不為過。”
12日,英國日刊《泰唔士報》傳息:法國外交部長官“不分國界的理事會”創始人貝納德•庫施納向聯合國安理會提出向緬甸進行人道主義接觸。他主張就算緬甸政府不同意,也應該採取救援行動。
貝納德-庫施納長官主張應啟動1990年聯合國安理會上通過的“發生重大災情時參與權利”和2005年聯合國首腦會議中對大屠殺、消滅種族 、戰爭犯罪的應對措施“保護犧牲者權利”等法案。
因為各成員國之間存在著複雜的利害關係,所以聯合國很難出面解決問題。但可以肯定的是緬甸政府正處於無法接受也無法拒絕救援的左右為難的局面。緬甸政府做出的選擇將決定他們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