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年 十一月 27 日
全文詳見︰培養國際觀,從世界地圖開始
幾個月以來,李家同、龍應台、洪蘭等人紛紛提出對年輕學子缺乏人文素養的憂心,尤其是國際觀。
國際觀不是一蹴可及,需要許多層面配合,像劉必榮教授歸納的六項建議:語言、培養對國際事物的興趣、要有國際文化的敏感度、對國際局勢的瞭解、緊密的連結概念、在國際社會中找定位,都是比較高層次的。如果層次不要一下子拉這麼高,先從較底層著手,那麼,史地常識應該是相當基礎的環節。
只可惜在中學時代,我們的史地教育都太過填鴨,甚至淪為意識型態的幫手:
台灣的考題大多數只考選擇題,不像國外學生有很多討論,造成台灣很多學生只知道答案,卻不知道為什麼。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台灣近年來太過強調本土化,但不能一味「向內看」,只是把台灣地圖橫著放、轉90度看,或是一下把台灣變成海豚、一下變成番薯,卻對世界完全沒有興趣,這樣怎麼跟對岸競爭。
──〈從地圖認識地理,較輕鬆〉
其他國家呢?先看看芬蘭:
芬蘭是怎麼教育他們的小孩?一起到芬蘭的小學課堂來看看。TVBS 記者林宏宜:「好,我們現在在他們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課打開他們的數學課本,裡面一看,居然有中華民國的國旗。」
明明是數學課本,為什麼會有中華民國國旗?原來出題老師挑出四個國家的國旗,讓學生計算當中紅色所佔的比例,上面寫著「台灣」的青天白日國旗標準答案是「四分之三」,他們邊算數學邊認識了台灣。
《芬蘭驚艷》作者吳祥輝:「他透過一個數學題目,他已經讓他的小孩子國小三年級的小孩子,他已經接觸到世界。」
再看看美國:
我兒子讀高二,考了一道歷史題:「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公元哪一年死?最遠打到哪?」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美國世界史這道題目不是這樣考的,而是:「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當初如果沒有死,歐洲會發生什麼變化? 試從經濟、政治、社會三方面分析。」
再看看最深沉的德國:
如果這一個課是 1870 年的普法戰爭,那麼老師在上課前要求學生讀的會是很多第一手資料,譬如俾斯麥首相的演講原文,要學生從演講稿中探討當時普魯士的外交策略,從而分析普法戰爭的真正原因。
除了瞭解德國觀點之外,學生必須知道法國觀點,老師可能用電腦圖片放映當時法文報紙上的時事諷刺漫畫、評論,或者畫家筆下的巴黎街頭圖像。
在分析戰爭本身,老師可能出示一張他帶來的 1870 年普魯士的經濟發展指標圖,用來解釋當時的「新科技」──譬如鐵路的廣泛使用和新製大砲的威力──如何使普魯士在戰場上占了上風。法國本身貧富之不均、工 人階級之不滿、社會壓抑已久的不安定,老師可能用當時法國的生產指數和土地分配的圖表來說明。
也就是說,在整個講課的過程裡,教科書非但不是唯一的教材,而且不是核心的教材,甚至可能根本沒用到。
──〈歷史課〉
這就是活知識與死知識的差別。
如果我們能夠把握每一個聽聞關鍵字的機會,稍微多查考一下相關的史地背景脈絡,整個知識網絡就會一點一滴編織出來。譬如說,我看了《亞歷山大大帝》電影,對這位首度將帝國疆域拓展到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王感興趣,想知道哪些是史實,哪些是編劇兼導演 Oliver Stone 所杜撰,便去找了本《創造問題的藝術:向亞歷山大學領導》來讀。這本書分析許多戰役,卻沒附古希臘時代的地圖,未免有點隔靴搔癢;於是,我再去圖書館印了幾頁亞歷山大三部曲的地圖,對照著看。如此這般從電影、歷史、戰役、管理、地理走了一圈,再與去年在希臘古蹟、博物館的懷古經驗相結合,對於亞歷山大「希臘化時期」功績才更了然於心。
所以,你認識這個世界嗎?地球儀上面花花綠綠的色塊,如果一大半都不認識,恐怕連「國際觀」三個字都很難搭上邊,更別提「人文素養」了。
昨天在推推王看到這麼一段影片:「天才!不到兩歲的小女孩會指出世界地圖大部份的國家」,真是令人汗顏:
我仔細數了一下這位 Lilly 小女孩總共認得了多少國家:
- 巴西
- 美國
- 俄羅斯
- 澳洲
- 南非
- 墨西哥
- 加拿大
- 格陵蘭
- 阿根廷
- 紐西蘭
- 印度
- 日本
- 中國
- 沙烏地阿拉伯
- 辛巴威
- 西班牙
- 巴拉圭 (Lilly 不認得)
- 斐濟
- 台灣
- 南韓
- 土耳其
- 菲律賓
- 斯里蘭卡
- 蒙古
- 智利
- 巴拿馬
- 希臘
- 土庫曼
- 英國
- 冰島
- 瑞典
- 愛爾蘭
- 馬達加斯加
- 象牙海岸
- 迦納
- 南極洲
- 馬來西亞
- 塔斯馬尼亞
- 玻利維亞
- 哥倫比亞
- 捷克
- 義大利
- 埃及
- 剛果
- 法國
- 葡萄牙
- 挪威 (Lilly 不認得)
- 印尼
- 吉布地 (Lilly 不認得)
- 德國
Lilly 這樣的二歲女娃兒都能夠了,你我呢?
培養國際觀,就先從世界地圖開始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