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8日 星期四

如何培養國際觀

引用自︰劉必榮部落格

今天在大專生涯發展協會的年會,應邀就「如何培養青年的國際觀」,做了五十分鐘的分享。

大專生涯發展協會是個很棒的組織,現場看到許多同學是如此充滿喜悅,認真學習,愉快分享,讓我很感動,也對創辦人楊智為老師為年輕人奉獻的心力感到敬佩。

怎麼培養國際觀,是許多年輕朋友經常問到的問題。我也就這個問題做了一些思考。現就把演講的大綱寫下來,和有興趣的年輕朋友交換心得。

培養國際觀,第一當然是「語言」。會講外語不等於有國際觀,可是要有國際觀,卻必須要懂外語。英文是一定要的,除了英文以外,你可以根據興趣選擇日文,德文,或西文、法文都可以。市面上學語言的書那麼多,在此就不再贅述。

懂了外語,才會對外國事物(以及事務)開始有興趣。這就是建立國際觀的第二步,「培養對國際事物的興趣」

讀外語的時候,除了語言,還要掌握那個國家的風土人情。現在台灣翻譯的小說那麼多,可以選擇不同的小說來看:比如《追風箏的孩子》(可以瞭解阿富汗與巴基 斯坦的文化與種族衝突)、《一個德國人的故事》(瞭解二戰之前德國年輕知識份子的心路歷程)、《歷史學家》(瞭解東歐與鄂圖曼土耳其的一些歷史,當然,還 有主角吸血鬼)、《好兵帥克》(捷克版的阿Q正傳)都很棒。

電影方面,「總統的理髮師」(瞭解韓國的威權時代),「盧安達飯店」(瞭解非洲的種族衝突),「中央車站」(巴西以及第三世界的生活)等,也都很值得看。

透過這些關切與瞭解,我們開始瞭解人家不同的文化與思維,以及當地的酸甜苦辣。

跟這相關的就是第三點,要有「國際文化的敏感度」。這比對人家的事物有興趣又進了一層。哪些國家有哪些禁忌?哪些話在哪些國家不要說?比如,妥協這個字, compromise,在中東就是不好的字眼。在中東如果談判,說相互妥協一下吧,對方會生氣(男子漢怎麼能輕易妥協?)所以最好是說我們看看能不能找到 解決方案(Lets work out a solution)。

第四是「對國際局勢的瞭解」。這就是由「事物」進到「事務」了。這必須要看一些書,瞭解一些國際上的恩怨情愁。比如,如果你不知道曾經有過韓戰,就很難瞭解朝鮮半島的情勢。

另外還要知道國際政治的基本格局,比如十九世紀以來海權跟陸權的競爭,列強在非洲的殖民歷史,西方基督教世界與伊斯蘭世界的衝突,以及巴爾幹的火藥庫。這些都是「基礎建設」,瞭解了以後,往後的國際事件就比較容易瞭解。

看報紙是瞭解國際事件的最快方式。所以一開始我們才會說要先加強語言。可是報紙不能看偏,最好相關各國的報紙交叉看,這樣才不會有偏見。現在網站方便,有 些很棒的網站是不要錢的,比如紐約時報(www.nytimes.com),華盛頓郵報(www.washingtonpost.com),BBC (www.bbc.co.uk)。若能養成每天看看這些報紙的習慣,加強英文,也加強了國際事務的瞭解。

第五是「緊密的連結概念」。國際事務多是環環相扣的,所以現在人們愈來愈傾向於用「全球化」(globalization)而非「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因為全球化比國際化有更寬廣的關照面。

這讓我想到日本人夢枕貘的小說《沙門空海入唐》。他寫的是日本和尚空海,隨遣唐使到長安的故事。你可以在小說中看到全球化的場景:中國人,日本人,胡人,有神仙有鬼怪。很壯闊的全球化景象歷歷在目。這就是我講的,要拉高視,觀看全貌。

還有就是要學著用網路「超連結」的概念,去建構相關的知識體系。比如越南種咖啡,因而成為主要的咖啡出口國。越南種的是哪一種咖啡豆?咖啡的烘焙技術改 進,對越南咖啡的銷路有沒有什麼幫助?星巴克咖啡用的是哪一種豆子?國際咖啡的價格與越南經濟改革,有什麼相互關係?從你手上一杯香醇的咖啡,可以連到東 南亞的局勢與國際經濟情勢,這就是超連結。

可是一個人絕對沒那麼多時間做這麼多連結,所以一定要小組學習,大家一起來,共同建構自己的知識庫。

最後第六點,就是時時為台灣,「在國際社會中找定位」。把地平線拉遠,看看我們的經濟,我們的競爭力,在國際上是排什麼位子。或者我們國家的政治情勢,在 國際上找不找得到「對照組」。有的話,該怎麼比?這其實是一種學習的習慣,大家可以試著慢慢養成。先做小組學習,然後跟老師一起研究,這樣才能提昇自己。 久而久之,會發現自己已逐漸與眾不同。

讓我們一起努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