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8日 星期四

國際觀 從了解自身文化做起

引用自︰udn校園博覽會
【文/曾巧儀(德國布萊梅大學語言所助理研究員)】2008/04/08

目前,台灣社會已經有了國際觀的概念,學生早早就得學英語;文化名人也常撰文指責台灣人多半不理會國際時事,並大力呼籲台灣教育應該重視培育出有國際觀的下一代;然而,筆者想在本文指出,國際觀的培養,如何普遍地被誤解,並針對此點提出學校教育的落實方向。

培養學生擁有國際觀,重點並不在於讓學生把時間花在學英語、大量接觸西方社會文化資訊上,而是能夠讓台灣的學生,大方向地了解自己所處的社會與文化,在全 球架構上的地位與意義。確切來說,培養國際觀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有能力觀察台灣各領域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各層面,有何相異相似之處;進而激發學生思考,台 灣因文化傳承所發展出的社會現象,若從國際的角度來檢視,有何優缺點,如何取長補短。

於是,想要鞤助台灣學生打開視野擁抱國際、未來帶領台灣在世界舞台上競爭,必須先讓他們以了解台灣社會文化的傳統與發展,當作接軌世界的第 一站。此後,當他們進一步吸收外國資訊或身處國際時,能靈活地反觀台灣狀況,探索台灣與外國差異的背後原因。簡而言之,要在學校教育培養國際觀,首重對自 身社會文化的充份掌握,與跨文化比較思考的能力。

若沒有上述這兩能力,即使學生英文流利,並每日閱讀國際新聞,甚至出國深造,他們如何能因此反思台灣的優劣勢,並了解台灣相對於世界發展趨勢的不足,以幫助台灣社會更進步?

若沒有上述這兩能力,對於多數不準備出國唸書工作的台灣學生而言,除了應付考試外,有何實際動機去在意外國社會發生什麼事情?若有了上述的 觀察思考能力,以及有對台灣社會的深刻了解,他們就可以體會,自己即便身在台灣,國際時事與訊息,其實也能與自己有切身的關聯;因為世界上其它社會文化的 發展,都可激發出對台灣各現象的反省。因此,文化名人常呼籲的重點,例如學生該密切注意國際時事等,事實上並不是養成國際觀的主要方法,那是有了國際觀的 結果。

最後,期待即將新上任的教育部團隊,終於能夠把台灣的學校教育帶入二十一世紀。著重培養學生主動地觀察、比較、思考社會文化現象的能力,而 非繼續讓他們被動地全盤吸收課本知識。唯有裝備好這些能力,台灣學生才有可能進一步探索跨文化的差異;如此一來,國際觀的培養教育,也才能發揮功效。

國際觀問卷調查

引用自︰金車教育基金會
台灣青年學生國際認知不及格!

國際觀問卷調查發表11/30/2007 

台 灣有兩百萬高中與大學生,面對全球化競爭,他們的國際認知如何?根據金車教育基金會的調查指出,台灣的大多數的青年學生似乎還在圍城之中,還無法意識到外 面世界,對國際資訊認知貧乏且片斷,僅對單一重大事件、影視明星及體育賽事有興趣,答不出WHOOPEC,更不知道2012年奧運地點。

台灣年輕人國際觀有下降危機!
加 入WHO是台灣多年來努力目標,媒體報導也不乏此方面訊息,然而卻只有64.9%的學生知道是世界衛生組織。而油價高漲的年代,卻只有五成的學生知道, 石油價格掌控在簡稱OPEC的石油輸出國組織。2012年奧運舉辦地,僅有31%學生知道是在英國倫敦,比94年調查下降高達20%

積極的入聯、返聯議題,然而,台灣的國際空間有多大,學生似乎不甚清楚,目前邦交國僅剩24個,卻只有61.5%的學生答對(21-30個),在在顯示青年學生對國際事務認知仍有待加強,僅在國際時事,而非全觀,更有下降之虞。

與「真正的世界」仍有很大距離!眼中只有美中日 
青 年學子的地球村,大概只有「中美日韓」,侷限在鄰近國家及美國。高達九成(89.5%)的學生認為中國大陸是對台灣最不友善的國家!如今對岸已成為台 灣最大出超國,但由於政治因素導致兩岸青年學子間不友善的態度,不斷加深兩岸世代間的誤解。美國的態度,向來是維繫台灣政經安全的動向。調查結果顯示, 31%的學生認為美國對台灣友善,比前年(94)下滑13%,同時,41%的學生認為其對台灣最不友善,比94年相對上升15%,可見近來入聯議題,已 影響台灣學子對友國的印象。

長久以來,受日劇的影響與日本地緣關係,有43.2%的學生認為其對台灣最友善,超過非洲(41.0%)與中 南美 (38.9%)邦交國家。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廷是台灣在歐洲唯一的邦交國,在友善國家中卻落在第十一名,遠低於其他邦交國及鄰近國家,可見學生對「教 廷」的陌生,甚至許多學生並不知道「教廷」是台灣的邦交國。

外語能力是開啟世界之門的鑰匙
七 成一的青年學生認為最需加強英語教育,因為要 擁有國際觀,應具備的重要條件就是要有外語能力(75.3%),時常閱讀國外資訊(74.8%)及瞭解國際禮儀(58.6%)。然而學生因為語言無法溝通 仍高達84.2%,對來訪國家認識不足也達68.5%,與很少有國際禮儀與接待經驗(60.0%),顯示語言與資訊、認知是國人跨足世界最大的挑戰。

台大土木研究所高慧萱表示,她在大學就開始積極參與國際交流活動,從中不但可結交好友,增加語言應對信心,且可瞭解不同國家的民情及文化差異。她認為要瞭解文化衝擊,單靠言語溝通是不夠的,唯有實際經歷才能有深刻體認!

金車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孫慶國表示,學生「國際觀」的素養,除加強語文能力外,國際常識是成為世界公民的第二要項。但國際觀方面也有很明顯的M型現象,除少數學生重視國際觀的成長,台灣要談國際化還有一段很久遠的路要走!

全球化是世界發展的趨勢,身為世界公民,國際觀的培養是不可或缺的素養。金車教育基金會發表「地球村公民--國際觀問卷調查」,針對全省高中及大專院校學生進行調查,總計回收1959份有效樣本,回收率為89%,有正負3%的抽樣誤差。

如何培養國際觀

引用自︰劉必榮部落格

今天在大專生涯發展協會的年會,應邀就「如何培養青年的國際觀」,做了五十分鐘的分享。

大專生涯發展協會是個很棒的組織,現場看到許多同學是如此充滿喜悅,認真學習,愉快分享,讓我很感動,也對創辦人楊智為老師為年輕人奉獻的心力感到敬佩。

怎麼培養國際觀,是許多年輕朋友經常問到的問題。我也就這個問題做了一些思考。現就把演講的大綱寫下來,和有興趣的年輕朋友交換心得。

培養國際觀,第一當然是「語言」。會講外語不等於有國際觀,可是要有國際觀,卻必須要懂外語。英文是一定要的,除了英文以外,你可以根據興趣選擇日文,德文,或西文、法文都可以。市面上學語言的書那麼多,在此就不再贅述。

懂了外語,才會對外國事物(以及事務)開始有興趣。這就是建立國際觀的第二步,「培養對國際事物的興趣」

讀外語的時候,除了語言,還要掌握那個國家的風土人情。現在台灣翻譯的小說那麼多,可以選擇不同的小說來看:比如《追風箏的孩子》(可以瞭解阿富汗與巴基 斯坦的文化與種族衝突)、《一個德國人的故事》(瞭解二戰之前德國年輕知識份子的心路歷程)、《歷史學家》(瞭解東歐與鄂圖曼土耳其的一些歷史,當然,還 有主角吸血鬼)、《好兵帥克》(捷克版的阿Q正傳)都很棒。

電影方面,「總統的理髮師」(瞭解韓國的威權時代),「盧安達飯店」(瞭解非洲的種族衝突),「中央車站」(巴西以及第三世界的生活)等,也都很值得看。

透過這些關切與瞭解,我們開始瞭解人家不同的文化與思維,以及當地的酸甜苦辣。

跟這相關的就是第三點,要有「國際文化的敏感度」。這比對人家的事物有興趣又進了一層。哪些國家有哪些禁忌?哪些話在哪些國家不要說?比如,妥協這個字, compromise,在中東就是不好的字眼。在中東如果談判,說相互妥協一下吧,對方會生氣(男子漢怎麼能輕易妥協?)所以最好是說我們看看能不能找到 解決方案(Lets work out a solution)。

第四是「對國際局勢的瞭解」。這就是由「事物」進到「事務」了。這必須要看一些書,瞭解一些國際上的恩怨情愁。比如,如果你不知道曾經有過韓戰,就很難瞭解朝鮮半島的情勢。

另外還要知道國際政治的基本格局,比如十九世紀以來海權跟陸權的競爭,列強在非洲的殖民歷史,西方基督教世界與伊斯蘭世界的衝突,以及巴爾幹的火藥庫。這些都是「基礎建設」,瞭解了以後,往後的國際事件就比較容易瞭解。

看報紙是瞭解國際事件的最快方式。所以一開始我們才會說要先加強語言。可是報紙不能看偏,最好相關各國的報紙交叉看,這樣才不會有偏見。現在網站方便,有 些很棒的網站是不要錢的,比如紐約時報(www.nytimes.com),華盛頓郵報(www.washingtonpost.com),BBC (www.bbc.co.uk)。若能養成每天看看這些報紙的習慣,加強英文,也加強了國際事務的瞭解。

第五是「緊密的連結概念」。國際事務多是環環相扣的,所以現在人們愈來愈傾向於用「全球化」(globalization)而非「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因為全球化比國際化有更寬廣的關照面。

這讓我想到日本人夢枕貘的小說《沙門空海入唐》。他寫的是日本和尚空海,隨遣唐使到長安的故事。你可以在小說中看到全球化的場景:中國人,日本人,胡人,有神仙有鬼怪。很壯闊的全球化景象歷歷在目。這就是我講的,要拉高視,觀看全貌。

還有就是要學著用網路「超連結」的概念,去建構相關的知識體系。比如越南種咖啡,因而成為主要的咖啡出口國。越南種的是哪一種咖啡豆?咖啡的烘焙技術改 進,對越南咖啡的銷路有沒有什麼幫助?星巴克咖啡用的是哪一種豆子?國際咖啡的價格與越南經濟改革,有什麼相互關係?從你手上一杯香醇的咖啡,可以連到東 南亞的局勢與國際經濟情勢,這就是超連結。

可是一個人絕對沒那麼多時間做這麼多連結,所以一定要小組學習,大家一起來,共同建構自己的知識庫。

最後第六點,就是時時為台灣,「在國際社會中找定位」。把地平線拉遠,看看我們的經濟,我們的競爭力,在國際上是排什麼位子。或者我們國家的政治情勢,在 國際上找不找得到「對照組」。有的話,該怎麼比?這其實是一種學習的習慣,大家可以試著慢慢養成。先做小組學習,然後跟老師一起研究,這樣才能提昇自己。 久而久之,會發現自己已逐漸與眾不同。

讓我們一起努力。

模擬聯合國 北科生前進紐約

引用自︰聯合新聞網
2008/04/18【聯合報╱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台北科技大學把學生推上國際舞台,創技職首例,培訓學生到紐約參加模擬聯合國會議,全團就是個小聯合國,來自美、非、亞、歐洲的外籍生也入列,有甘比亞學生代表台灣出席,但要扮演芬蘭代表,很具挑戰性。

台大、政大等校都有模擬聯合國社團,也曾赴紐約聯合國總部參加模擬會議,但技職生參加模擬聯合國會議,北科大是首例,團員有5名外籍生,來自印尼、宏都拉斯、甘比亞及捷克,本地生則是應用英文系、非英文系各5人,本周日出發。

北科大應英系副教授楊韻華指出,和台大等國立大學相比,科大學生的國際化、表達能力較弱,但很多北科大學生到跨國企業工作,要有國際領導能力,校長李祖添 指示由教學卓越計畫補助經費,甄選「前進紐約發現聯合國」15名團員,和全球300多所大學、4000多名學生一起參加模擬聯合國會議。

她說,上學期校方先以社團方式訓練學生,教導英文演講、辯論技巧及議事規則,之後再蒐集代表國芬蘭的相關資料,著重會議討論的重點:替代能源,學生要先寫「立場報告書」。

來自甘比亞的Ndure,就讀北科大四年級,她在2002年也曾參加模擬聯合國會議,這次她代表台灣,卻要模擬芬蘭代表的角色,是很特殊的經驗,她為此蒐集很多資料,嘗試用芬蘭人的眼光看事情,收穫更多。

就讀自動化研究所的捷克美女Petra,來台灣才8個月,她還不會中文,加入模擬聯合國社團,和同學用英文交談,讓她很快就交到朋友,她希望到紐約交到更多朋友;機電所印尼研究生林元偉說,他希望在工程專長之外,培養流利的溝通能力,參加模擬聯合國會議,很有幫助。

北科大機電學士班洪上捷、不分系菁英班蕭煥謙,曾分別住過美國、南非,英文本來就不錯,他們之前對聯合國認識不深,這次為了開會,猛K很多資料,背了許多 專有名詞,但還是不免緊張,希望能為技職生爭光;應英系莊欣慈對台灣很有向心力,支持公投入聯,她覺得台灣人應站在國際舞台,為自己發聲,這次是很好的機 會。